社團法人台北市恩加貧困家庭協會

產品

楊靜齡 幫助貧童 當一生使命

電洽

人間福報 2000/09/03
台北 譚佩君採訪

每個孩子都有走出自己道路的權力 除了實際幫助 她更重視尊嚴的維護

 

不曾經歷過貧困的人,對於貧窮的滋味,總是難以想像。生病的時候,沒有錢看醫生;不敢奢求自己喜歡的東西,只因為太明白,那終究是一場癡心妄想而已。身處在富裕的國境,人們往往會忽略掉隱匿在陰暗角落的顫抖身影;但是,現任恩加貧困家庭協會總幹事的楊靜齡從不曾放棄任何一個能為貧困孩子服務的機會;對他而言,助人,就是這一生理所當然的光榮使命。

「我原本的個性其實是相當內向害羞的。」楊靜齡如此透露。大學就讀中文系的她,原本一新只想找一份教職,當一位業餘作家。然而自大學以來就不曾間斷的服務經驗,卻讓她嬌小的身軀,併發出另一番嶄新的潛力:「開始希望自己有能力可以參與他人的生命,」一起為他們創造幸福。楊靜齡輕柔的語調裡,隱含著真誠的寄希。

楊靜齡強調:「每一個貧困家庭的背後,其實都有不足為外人道的深層原因。只是一般人往往不願深入了解,便直覺性的妄下斷語。於是,無法被公平接納的窮人,很容易就會自暴自棄;也因此,他們的孩子最是容易遭受排斥並被疏於照料的一群。」

貧窮的孩子,往往不知道如何去排解情緒;生活的困境,也常常令他們忘卻了如何為自己「感覺生命」。「即使窮困也不必卑微,貧者接受社會的幫助,應該是一種權力而不是負擔。」除了實際行動的協助之外,楊靜齡在恩加輔導個案時,更重視貧困者尊嚴上的維護問題。

「我們是人,窮者也是人;所有人的生活,都必須有所希望與期待。我鼓勵大眾多聽、多想、多行動,給他們跳脫宿命的機會;事實上,這也是減少支出一份社會成本的方法之一。」

更何況,每個孩子都有走出自己道路的權力,窮人家的孩子,自是亦然;所以楊靜齡堅持「從貧窮的黑洞口進入,親身體會、熟悉這種黑暗,再把洞裡頭的孩子導引到有光的地方,最後讓他們靠自己的力量行走出去。」

然而,這終究不是件容易的事,許多時候,她甚至是吃力不討好的。孩子們都渴望擁有歸屬感,但長久以來社會所給予的忽視和排擠,讓這群屢受挫折的孩子,為了保護自己而築起一道防禦的心牆。看在眼裡,楊靜齡有著無盡的心疼;秉持著無怨無悔的毅力,她無條件敞開自我,以時間換取最終的情誼。

楊靜齡告訴孩子:「『有用』是可以訓練的。」她不希望小孩子過早進入職場,希望藉由多方的學習來儲備他們未來發展的實力。她更以書本作為媒介,深入都市中最底層的社區,發掘、親近這些生活在邊緣地帶的孩子,用知識與友誼,預作隨時的提攜。她並試圖讓旁人看到:「這群孩子也是有靜下心好好學習的可能性的!」過程中最讓她印象深刻的,是一位每次都勸她別白做工的老伯,一段時間之後,語帶驚奇的告訴她:「這些囝仔真的不一樣了耶!」那股欣慰的感覺,當真筆墨難名。

「用雙腳接近,用行動關懷」楊靜齡將孩子視為每個貧困家庭的希望。她呼籲社會大眾能和身旁的貧困者一起做個朋友,以關懷和鼓勵,讓他們覺得貧窮不再丟臉,生活更有希望。



網站空間
採智邦生活館虛擬主機